2024中国西部国际冷链物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暨第三届西部冷链峰会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什么是冷链溯源?

尽管现在国内疫情整体向好,但是近段时间,频频出现“进口海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新闻,一时间人们谈“进口海鲜”色变。要降低进口冷链产品的病毒风险,首先要从根源上解决。疫情,让冷链溯源建设被推到迫切的程度。


11.jpg  
  国内已进入第一波后疫情阶段,并开始启动第二波疫情的防范工作,整个态势趋好,但风险仍在加剧。

  全球疫情感情加速,导致在国内,不单境外输入疫情明显,连带进口冷链食品也成为灾区。

  9月20日,长春市发现一批俄罗斯进口的鱿鱼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近年来我国进口海鲜规模庞大,2018年,中国的海产品进口额激增44%,达到119亿美元,预计2020年,中国进口海产品消费需求将达到1000万吨。

  在这庞大的消费需求面前,却接连不断的出现连病毒都摸了进来的情况,截至9月上旬,单厄瓜多尔的白虾,被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次数高达11次。

  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些朋友或媒体,提出了加强冷链运输环境卫生条件保障,提升在途温湿度监控水平的号召。

  老廖看来,进口带病毒这个事情的处理办法,还真不在于这方面。

  医学界已经很明确的说明,新冠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更强,在冷冻环境下也只能使其活性降低,但无法杀死,一旦温度升上来,又会复燃。

  所以,冷链运输控温的动作,就无法规避新冠病毒。

  即使再强化卫生消毒,但源头是人传染包装;再提升温度监控水平,而病毒还在那里。

  老廖想,真要解决,要么是有能力在民间提供和普及试纸类新冠检测办法,要么是由出口国专业人士对每批次出口冷链产品做相关检测。

  只是,这都不现实。一是检测技术还没到这么成熟地步,二是没有这么多资源可投入。

  国内目前应对风险的举措,除严格口岸检验检疫,针对进口冷链食品展开新冠病毒风险监测之外,就是暂停高疫情区的进口。

  不过,暂停毕竟不是长期对策。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进口食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重要的食品来源。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透露,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源头管控是当务之急。

  由此看,要降低进口冷链产品的病毒风险,就得先要明确和解决一些信息问题:

  这些物品的原料从哪来?

  在哪加工?经过哪些人?做了什么操作?

  途经哪?销往哪?

  这些地方是否属于高风险新冠疫情区?

  接触的人是否发生新冠感染?

  明确了这些信息后,不论是在海关未接触之前,还是在销售流通过程中,进口的冷链产品,一旦确认存在疫情接触风险或问题,就可直接落地对策,快速响应处理。

  基于上述问题,如果再加上全过程的温度监管,这就是国内一直在提的一个事情:冷链溯源。

  疫情,把2020 年弄的波澜起伏,全中国人民和所有行业,都被强制【地推】了一把数字化变革。从健康码到视频会议,从直播带货到办公协同软件,原本要再走不少年才能被如此广泛应用的东西,一下子就被提速。

  同时,疫情,也将冷链溯源建设,推到迫切的程度。

  一、何为冷链溯源

  冷链溯源,包含了两个方向的事情,一个是冷链,带低温管控要求的供应链体系,一个是溯源,对具备回溯来源能力的体系。

  也就是说,冷链溯源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下,针对冷链物品,建立具备物品来源、温控信息回溯能力的系统。

  因此,老廖把冷链溯源,粗略的分为两个必须同时存在的体系,任何一个未做到,其实就不能叫做真正的冷链溯源。

  物品信息溯源体系:从安全的角度,对所有在产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流通环节中,物品所发生的操作性和流通性事务、结果进行全数据流的记录,并在事后可查询追溯物品来源和过程信息。

  

  这个体系,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全面,系统的对物品的来料来源、生产加工、流转、检验检疫等事务进行记录。

  例如通过建立食品追溯体系,我们就能够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养殖、生产、流通以及销售与餐饮服务等)中。

  顺向追踪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

  

  物品溯源的应用方式,当前主要是通过在商品上粘贴二维码标签或RFID标签标识商品身份,在每个流通环节,对商品进行扫码记录重要信息,并将信息上传保存到云平台系统上。

  

  需要追溯商品来源信息时,仅需要通过扫码标签,即可网络访问商品页面,查询相关商品流通、质检等信息。

  

  建立物品信息溯源的核心是实现一物一“码”,即每一件物品上,都贴上一个物理标签,作为物品的“身份证”。

  今年疫情下建立的“健康码”即是物品信息溯源的一种应用体现,通过实名验证的微信号关联二维码,记录个人地域流动情况和当地疫情状态,形成个人疫情风险评估。

  一物一“码”建立,其粘贴物品范围的颗粒度越细,越是能广而全的实现物品追溯,但越是会增加成本投入。

  从成本上考虑,整个行业应用更倾向于二维码标签。便宜的二维码标签,成本控制在几分钱(当然,相较于高流通量的货物而言,高覆盖面所带来的成本仍然偏高),仅支持通过设备扫码,网络读取系统中的商品信息。
<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